现代性、流亡与道德
DOI:
https://doi.org/10.1234/dygxnr19关键词:
东欧摘要
本文以精神史视角考察了社会理论家齐格蒙特·鲍曼(Zygmunt Bauman)青年时期的思想发展历程,揭示其犹太身份、政治认同与现代性批判理论之间的深层联系。文章将鲍曼的思想划分为三个阶段:
- 1925-1945年:鲍曼因波兰民族歧视与纳粹迫害转向共产主义,将民族认同与政治理想寄托于“积极的乌托邦”;
- 1945-1956年:作为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支持波兰战后“新秩序”,但1953年因犹太身份被军队排斥后转向学术领域;
- 1956-1968年:提出“开放的马克思主义”,主张改革实存体制,却在1968年“三月事件”中因犹太身份被驱逐,形成彻底的流亡者心态。
与波兰知识分子米沃什、科拉科夫斯基不同,鲍曼的流亡心态超越民族主义框架,转向对现代性排斥机制的批判。他通过“为他者负责”的道德理论,将个人创伤升华为对集中营、隔离区等现代性苦难的普遍反思,强调道德能动性对抗同质化暴力的意义。
已发布
2025-07-23
期号
栏目
研究报告